2015年3月13日

生活的醒覺

人有時候真的很有趣,當然也許不是大家都這樣,大部分時候只有我發現自己的一些地方,還滿難了解的,像是先前天天做瑜珈的我,在某天買了付費版的瑜珈APP後,不知怎麼的,就不在擁有每日做瑜珈的習慣了。沒有每天運動的結果,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越來越發福啦!乃至於在今日中午,陪同事去選結婚金飾套組的時候,被老闆虧說如果是我要結婚的話就要選黃金兩重一點的套組(因為不夠嬌小輕盈)。是說我也覺得沒關係啦!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對這些無所謂的言語覺得無所謂,更何況適合我的本來就是重一點還有大一點的東西,呵呵~~人在這世界上如果可以選擇,當然要選大的囉!~~

看看最近喜歡吃的東西。。。
炸花枝青醬義大利麵

瑪格利特

比利時餐廳的早午餐

就連我現在看到這些圖,都還是很想再去吃一輪阿~~~
不再東奔西跑的帶孩子,也不再因為要先餵孩子而自己隨便吃吃,現在的生活就是整天在辦公室沒啥運動,然後閒暇出去吃東西,這樣下去好像不是辦法!!!!

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會"醒覺"!
就是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的某個方面並不是最好的,應該要調整一下生活方式~~
所以這兩日開始回復過去的瑜珈習慣,只是練習一次的時間沒法太長久(回不去之前習慣的練習時間長度),不過有開始就是好,我對自己催眠式的鼓勵.......。

所以說,咖啡這種東西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2014年12月27日

小孩入睡困難~睡不著怎麼辦?

這幾日Lia越來越難以入睡,聖誕夜晚上收到禮物之後,也許是過於興奮,甚至還整夜失眠,隔天晚上也是到了半夜才得以入眠,她原本就比較不愛睡覺,常常都是躺了很久,才最後一個睡著。我擔心這樣下去會長期影響睡眠,到底如何才能讓孩子安心入睡呢?

在網路上看了很多媽媽的分享,於是先來試試看這兩個方法:

1.營造入睡前的睡覺氛圍
 這個目前我已經有做的是:擦乳液以及放輕音樂.....,不過有時後偷懶,會忘記擦乳液這一步,看專家都說要營造"入睡儀式",所以今天開始要嚴守每天都擦乳液然後放音樂的步驟,讓孩子的身體跟潛意識都知道要睡覺拉~~~

2.睡前放輕鬆
     睡前放鬆這說來簡單,實際上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呢?
 有朋友建議我在她睡前為她擦上薰衣草精油或是點上薰衣草精油薰香,我採用前者,因為我本身就有薰衣草精油,只是從來沒用在小孩身上而已,然後在關掉燈之後,握著她的手輕輕按摩,藉由輕碰舒緩容易緊張的身體,就能夠促進入眠。在這裡要先強調的是,由於我晚上瑣事繁多,有時候很快速的想要處理好每一件事情,這種氛圍可能也會影響孩子,並且讓孩子有緊張緊湊的感覺,催促吃飯,催促洗澡穿衣,然後忙忙忙之後催促睡覺,孩子帶著緊張的感覺入睡,自然不容易放鬆,所以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眠,要從下班回家開始就改變步調,改為"慢~慢~來~~~",把要做的事情簡化,甚至就乾脆不做,增加坐下來用餐的時間,並且用餐時陪孩子聊聊天,了解她的心情,讓她從回到家開始,就慢慢放鬆自己,最後在經由薰衣草的芳香以及輕觸按摩來徹底放鬆,進入睡眠。

用了這兩個方法後,昨晚她終於一下子就睡得香甜~~
果然很多事情還是要有媽媽才行阿~~





 

2014年12月24日

冬至湯圓,帶給孩子幸福的種子

又到了冬至吃湯圓的時候了,一個家裡要建立文化,就要有屬於自己的慶典活動,小時候的冬天記憶,最強的不是聖誕節,反而是冬至,每到冬至那一晚,爸媽就會著煮好一碗碗的甜湯圓準備拜拜,有時候愛吃鹹湯圓的母親也會備一鍋鹹湯圓,那一晚全家圍在一起吃圓,那是一種很平凡就能滿足的幸福。

人的記憶是一生的境遇不斷的重複著,今年我依然在冬至準備好湯圓,只是角色換了,看著圍在桌旁的兩個女兒,那眼睛不斷閃著光芒等著吃湯圓的情景,小女兒Emma不斷催促我煮好了沒,大女兒Lia則是發揮愛思考的天性,一邊看著我煮,一邊問我為什麼今天要吃湯圓呢?

端上桌後,我盛好一碗碗甜湯圓,看著圓圓的糯米圓在金黃色的熱糖水裡閃閃發著光,彷彿回到過去,爸爸一面為我盛湯圓,一面眉開眼笑的對著我說"吃完了這一碗,小魚兒可就又長大一歲了喔!",這種家的味道,一直會在心中延續著,小時候,父母在我心中栽種了如此深厚屬於家庭文化的種子,每回想一次,這個種子就會開始滋養成長,讓我無論長了多少歲數,無論身在何方,都是個心中滿盈關愛的小孩。

我想把這樣的感覺帶給孩子,希望自小就在她們心中植入種子,讓她們透過這些小小卻溫馨的慶典,感受到雙親的用心關愛,也帶著她們看出這些慶典背後真正的美意。讓我們親自為孩子煮一碗湯圓,感受當時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準備湯圓時的那種心情吧!



2014年12月16日

媽咪充電妙方~~回娘家是充電呢!

這一次回台中的感覺真好,兩個孩子很享受在台中的生活,自己就能到處找樂子。
我這個媽咪,終於可以整天坐著休息,一邊喝茶一邊同爸媽聊天,
就這樣沒有時間的限制,沒甚麼計畫,也不用趕著要做甚麼的感覺實在好好阿~~
孩子一天到晚就是黏著阿公阿媽,爸媽也樂得被她們纏住,所以說我就過得非常清閒,要做甚麼都"很有時間",不像在台北時,1分鐘要當2分鐘用阿!!搞得我身體緊繃繃,瑜珈泡澡都做了,這舒緩的效果仍然不足以媲美讓我獨自回娘家一趟,好好過著時間流過去有沒甚麼關係的生活。

就這樣奢侈的過了兩天之後,突然想想我應該帶媽媽做一點新鮮的事情,不要讓她老是習慣平常的生活,那樣老人家會一直記得以前的事情,想要父母將注意力從過去轉往現在或是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丟給他們新鮮玩意兒,兩年前我將emma抱回去給他們帶的時候,就發現兩老立刻從剛退休的不適應中,突然變得很忙起來,雖然累但是心境上也是愉快的,加上現在兩個孫女都很依戀台中,爸媽一直覺得很窩心呢!

所以我立即在第三天早上帶媽去坐台中公車,是的,她很少坐公車,所以哪裡都沒很想去,我帶著她到處看看,去文化中心,也去美術館,最後帶了個蛋糕回來,因為媽媽跟我兩個女兒都是12月中的射手座,在同一個禮拜中生日阿!!~~~
媽媽喜歡新鮮,我看得出來她一開始雖然有些抗拒,但是出去之後就很享受到處發現新鮮事的感覺,而且她終於覺得坐公車是一件不難的事情。

第四天,我教她用智慧型手機,幫她下載了一堆她"可能會用"的APP,我一直覺得人應該隨著生活轉化的腳步學習,這樣可以發現更多現在的世界,可且可以保持好奇心,倒不是一定要為了"用得上"或是"工作需要"才去做,尤其老人家要一直保持跟得上世界轉動的腳步。

這效果非常好,我一面示範,一面獲得媽媽驚呼連連的驚嘆聲,"喔!這樣真的很方便""阿~~現在都可以做到這樣了喔!",最後我有幫母親申請一個line的帳號,讓她沒事可以玩一玩,希望她玩的過程中,可以引起爸的興趣,那麼我再來幫父親也弄一隻玩玩。








2014年11月28日

高雄親子旅遊的好去處~讓孩子來當假日農夫

年底要到了,想想今年忙的很,都沒好好帶孩子玩耍,趁著要去高雄上課的機會,順便請了一段假期安排南部以及東部的親子旅遊,也順便陪一下在南部的公婆老人家。

11月底了,在臺北已經感覺寒意,雖然知道南部會溫暖一點,但是穿著兩件長袖又加背心的我,實在沒法捨棄舖棉背心,以及長袖們,更何況,我早將衣櫃換季了~所以仍是帶著長袖們跟外套長褲南下。
臨出門前,想想不太妥,將最後洗完晾乾預備收起來裝箱的幾件短袖塞到行李箱,現在回想起來,還好當時有這個動作。

一到高雄,下高鐵立刻感覺到熱,我立即將圍巾拿下......,是的,我還帶圍巾南下啊!!
妳就可以知道臺北是多涼了。在高雄的幾天,每天我們都是穿短袖,那些長袖們都沒有用武之地啊!

從高雄到美濃開車約要一小時,我們到達後,便在路旁看見蘿蔔農場的指標,看了看隨便找了一個蘿蔔農場,讓孩子下去採蘿蔔囉~~~~

看見土地面上的蘿蔔頭,覺得好可愛啊!孩子們一點也不怕曬,雙手一起拉,輕鬆就拉出埋在土裡的蘿蔔嘍~~~
一點也不會費力。

採了一袋的蘿蔔,付了費用後,就找吃的去了,來美濃,當然要吃粄條啊~~~享用完午餐,先到中正湖走走,妳會驚嘆這是多美的一個湖啊,然後繞到旗山糖廠給孩子買冰棒吃~~~這真是小小孩們也能輕鬆玩的安排喔~~~

2014年9月16日

親子美感培養之旅~羅蘭珊畫展

這陣子思考女兒們的未來,通常當媽媽的都會像這樣沒來由的預想,擔憂,規劃吧!其實也不能說是沒來由,大概就是會在跟鄰居媽媽,朋友媽媽,同事媽媽們的閒聊中,有些感覺種在心理,然後在某天寂靜的夜裡,就會開始生根,開始規劃,然後去實踐,,,
常常聽到專家們的建議,都說除了知識的培養,要給孩子知道如何愉快生活很重要,而要能享受生活,就不能沒有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簡單的來說,就是美感的培養,我一直都希望女兒們將來能成為有文化涵養,並具美感的人,因此這點剛好與我心裡聲音相呼應的建議,就確實的在我腦海裡留下了印記。美感的培養要如何開始呢?我想先從自然之美開始,看看自然環境的美麗,去看看淡水夕陽,欣賞星空中的一輪明月,一同觀賞雲朵,一同讚嘆路邊的小花,景仰挺拔的綠樹,,也可看看創作所展現的驚嘆號,懂得欣賞自然力藉由人來揮灑展現出的美感,,
這樣的想法沒多久,就聽聞法國女性畫家羅蘭珊來台展出畫作的訊息,我終於在一個周末找到半天的空檔,便立即說服原本想出去外面玩的女兒們,跟我一同接受視覺美的洗禮。
剛踏進畫展的入口長廊,我就知道來對了,長廊陳列著的是畫家生平的記事,摘要的年度記事,還有簡述畫家的生平過往,我每回看著這些關於畫家的短暫生平論述,都會覺得,人生就是這樣有限,無論這個人再才華洋溢,也無論他再偉大不凡,終有離世的一天,這或許是上天給人最平等的東西了吧,生命,終歸有起有滅,重要的是留給其他人什麼影響,為世界留下什麼痕跡吧。長廊牆面上掛著一行字,吸引我想目光,那大意是說,羅闌珊在以男性畫家的畫風為主流的時代,走出自己的路,因為在以主流的方式與男性爭鋒的過程,將會失去原本自有的品味與優美。
我想她是對的,女性的細膩,女性的優雅,這些特色,都是男性很難表達出來的,女性就該運用自己獨特的特色,將美麗帶給世界。長廊盡頭轉彎後是一個展覽空間,開始羅蘭珊的畫作,每一幅都細膩不以,優雅,柔美無限,可以想見當時法國社會上,女人們的無限風情,兩個女兒正是喜歡公主的年紀,看的很開心,我要她們看完後,再走一遍,告訴我哪個是她們心目中最美的一幅,,
這一次的畫展,不僅僅只是看見畫的美形,更是受到隱含在畫作裡那更深層意義的蘊意所感動,,

2014年8月6日

培養孩子負責積極的良好生活態度

今天上午跟Lia發了一次火,雖然事後很內疚(我常常這樣),但是這事兒真的讓我很生氣,...
早上出門前我照例先把她倆弄好,開始弄我自己的時候,Lia開始哭鬧,說妹妹拿走她的橡皮筋(要綑在湯匙盒蓋外的橡皮筋,每天我要她們自己組合碗以及湯匙跟蓋子,再放入學校的餐袋,原因是要她們從小學習負責的生活態度,這段時間我觀察,每回emma都會主動去整理碗筷,主動找衣服並拿來請我替她穿上,Lia就比較被動,總是等我去房間幫她穿衣服,穿好衣服也會賴在床上不肯去弄餐袋,這一點讓我不是很滿意,今天早上電話響起(幼稚園老師打來提醒孩子要上課)時,我正在忙著裝扮,已經準備好的她們兩個在客廳整理餐袋,然後就Lia就開始說像皮筋甚麼的....
我立刻就火了...
除了唸她應該"要主動一點","要自立負責。。",要"自己學習處理小孩之間的問題"....
並且拿妹妹來做示範....(雖然我心裡也覺得這樣不可以,但就是忍不住)

上班的途中我一直在想要怎麼解決...
也不能說解決,應該是深刻體認到應該要有些作法協助她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因此我開始思考一些方式。。。。
以下這篇文章協助我不少,但是我知道文章內的資訊就只是限於資訊,除非妳將她轉為適合用於我們自己生活模式的做法。。。

所以參考完篇文後,我想出了以下幾點作法,希望能夠好好幫助兩個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態度還有品格:
目標一 : 培養小孩自立負責
作法 : 
Lia5歲多,emma3歲多,其實應該可以開始請他們幫忙一些事情,讓他們一起參與家理事務,
Lia:可以幫忙拿垃圾出去放,整理自己的書包(包含主動拿連絡簿給我),以及要帶的東西(書包加上餐袋),準備隔日要穿的衣服,撿起玩具、如廁後沖馬桶,自己洗澡,準備洗澡後要穿的衣服,自己穿衣服(這個Lia原本就會),幫忙擦桌子櫃子(這個她也原本就會...)
Emma:整理自己的書包(包含主動拿連絡簿給我),以及要帶的東西(書包加上餐袋)(以上兩樣她原本就會),準備隔日要穿的衣服,撿起玩具,準備洗澡後要穿的衣服,幫忙將散在外的鞋子放入鞋櫃,

為了培養"負責",除了跟自己本身有關的項目要自己處理之外,像是自己完的玩具自己收。。,其餘跟其他成員有關的事物,我就按能力去區分,並且盡量不要兩個人都負責同一樣東西,因為這樣會有每次都其中一個人在做的情形。。。

目標二 : 主動積極
作法 : 

賞罰分明,以上分配好的工作,如果要人家叫才做的話,我也會很累,所以我打算養成她們積極的態度,
先從榮譽感開始,我分配好的東西她倆要是能"主動"進行,那我就給與精美貼紙一張,我打算兩人各給一本貼紙簿,可以將獲得的貼紙蒐集在簿子上,集滿20點可以換禮物一份,我也打算用便利商店的方式,10點先換小禮物,但也可以不換等20點換大一點的禮物。。。培養她們延遲享樂的另一項特質

  
目標三 : 學會珍惜
作法 : 
有時候覺得小孩子喜歡的東西,對大人而言都太過簡單可以給與,所以常會養成孩子要甚麼有甚麼的習慣,也會讓孩子覺得不喜歡就可以馬上換一個的習慣,這樣不僅僅是會讓孩子不容易滿足而已,更可能造成她們不容易快樂,也無法真正從物質上獲得些甚麼,因此要克制自己想要買東西給孩子的衝動,讓他們集滿點數之後才能買"想要的"東西,,這裡強調是想要的,我會預先評估,孩子成長需要的東西不在此列。。。

以下轉貼我說的文章******************************************************************************************************

你的孩子是「慣寶寶」嗎?—四大觀念,放手更容易2010-06親子天下雜誌13 、作者:李佩芬、陳念怡 (資料文章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099孩子要是能樣樣自己來,大人就輕鬆了。想養出「自立小英雄」,大人必須學習放手。《親子天下》彙整四觀念、四步驟,教大人如何循序漸進的放手,增進孩子的自信心,也累積對孩子的信任。以下事情,你已讓家中十二歲孩子自己獨力負責完成的,請打勾:□ 為家人切盤水果         □ 蹓狗 □ 清理汽車內部□ 消毒自己的小傷口□ 摺好自己的衣服□ 縫掉落的鈕扣□ 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省省吧!等他做喔?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或許你內心如此叨唸。「怎麼可能?別弄傷自己就謝天謝地了!」或許你心裡正如此吶喊。在直覺認為孩子「不可能」、「做不到」、「不想做」前,請等一下!請花個三秒回想:「孩子曾在大人陪伴下,做過這些事情嗎?」、「當孩子自動自發完成這些事情時,你怎麼說?」「孩子是否有自立能力,其實是親子互動的結果,」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如是觀察。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是放手讓孩子自己來的基本準備。把家事列為本位課程之一的台北市五常國小,老師觀察各年段孩子能力,分別為低中高年級制定了不同的認證。如低年級有整理
包、擦桌子、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整理書桌、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縫補鈕扣等。
本身有五個孩子的美國親職教養專家依麗莎•梅德哈絲博士(Elisa Medhus),在《Raising Everyday HeroesParenting Children To Be Self-Reliant》一書中,也提出要讓孩子成為日常生活裡的「自立小英雄」,打從孩子十八個月大,就可以交付他簡單的生活小任務
例如從撿起玩具、如廁後沖馬桶開始,三到四歲,可讓他自製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價券;五到六歲,讓他把垃圾拿出去、自己洗澡;之後隨著年紀增長,可以成為家庭小幫手的範圍愈來愈廣。在她對十一至十四歲孩子建議的嘗試清單裡,就包括了換床單、燙衣服、根據購物清單採買、規劃自己的小派對等等。四大觀念,放手更容易放手的過程,其實就是創造「選擇並承擔後果」的機會。美國知名教養專家芭芭拉‧柯盧梭(Barbara Coloroso),曾要父母自問兩個問題:這事是否攸關生命或關乎道德?若答案肯定,那就該干涉;但若不是,那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大人的任務,是把必備的生活技能教給孩子,至於孩子做得如何,責任與後果就還給孩子。親子間的關愛與擔憂,是天性。歸納學者說法,在孩子逐漸從幼兒成長到學齡兒童的過程中,大人無法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的原因不外乎:對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怕孩子做不好受到評價而感到沒面子、甚至是難以面對「孩子不需要我」的失落等。總是難以克服「讓孩子自己做」的盲點?以下四個觀念,或許能有效幫助你跨越障礙:觀念鼓勵參與,多一點掌握孩子的發展階段,順勢而為,是讓放手得以站在「借力使力」起點的重要關鍵。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指出,學齡前孩子的發展重心在「自主與進取」,學齡孩子則是「勤奮與好奇」。若能善用孩子在這些階段所展現的天性,用鼓勵、邀請的方式,請他們共同參與,孩子較能樂在其中。而這也是為什麼諸多教養理論均指出,「培養習慣從小開始」的原因。蒙特梭利教育也以「學習敏感期」來稱呼幼兒「某段時期內,對某些事物特別感興趣,且反覆操作樂此不疲」的天性。在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開設蒙特梭利課程的程鈺菁指出,學齡前正值感官敏感期階段,這段期間孩子會什麼事都想嘗試「自己做做看」;但若大人一味阻止,從蒙氏理念來看,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大好良機。例如許多蒙氏園所會捨棄不鏽鋼材質,而採用陶瓷杯碗做為孩子的餐具,甚至放手讓大班孩子使用筷子。這是因為蒙氏教學認為,學齡前孩子天性就是愛用「跟大人一樣」的東西,所以會儘量採用與現實生活相似的器具;就算不慎打破,也認為背後蘊含莫大的機會教育。如小小孩子無法自行善後,但老師把碎片用報紙包起來後,「最後丟到垃圾桶的動作,也一定要求孩子自己去做,」程鈺菁說,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丟掉」的動作,也是學習參與、自我負責。在家庭裡,總動員式的親子參與,則是讓家事生活變好玩的誘因。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大人的陪伴可提升兒童學習效果,萌生躍躍欲試的動力。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大人對家務採取逃避敷衍心態,便很難激起孩子對家事的熱情。像日本親子家事專家辰巳渚便建議,父母可事前與孩子進行分工討論妥善分配工作內容與分量。如可從分內生活自理的事情開始,接著再鎖定孩子有興趣、且能力所及的家事,以免孩子因負擔太大或沒興趣,讓家事變成苦差事。觀念具體與正向,多一點語言具體步驟化,態度積極正向,可讓放手的過程更容易。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等多本親職心情札記,也為國小孩子設計「小廚師」一日活動的蔡穎卿,愈來愈能體會「具體溝通」的重要。如她帶小廚師活動後,逐漸不再用類似「整齊、乾淨」的模糊字眼,而改說:「麻煩把這二十個杯子,從那兒端到這個檯子上,然後每三個一排,每個杯子的耳朵都朝向同一邊。」透過具體描述,讓第一次參與廚事的低年級孩子,也能成為「可以交託重任」的一日員工。強調生活自理的蒙氏教育中,也不時可見這種「拆解」的精神。程鈺菁指出,培養自理能力,「生活中處處是機會」。不必花大錢買教具,只要掌握慢、具體拆解、關鍵處清楚示範的原則,當一步步看到孩子從「不會」到「逐漸會」的成長,父母就比較能累積對孩子能力的信任。除步驟具體外,在鼓勵孩子的自立與獨立行為上,隨時保持正面鼓勵的態度很重要。梅德哈絲在揭舉父母鼓勵孩子獨立的二十個好習慣中,第一條便是「避免悲觀的言語」。與其說「那沒有用」,倒不如說「那值得一試」;與其告訴孩子「這麼重,你搬不動」,不如改說「假如你覺得太重,我可以幫忙」。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也觀察到,當孩子無法表現出自立行為時,若家長的想法是「我只是還沒有找到適當方法、策略需要調整」,父母就比較能持續鼓勵孩子。同樣的,當孩子將自己的好行為歸因於「我很努力、我是可以的、我做得到」的自我能力上,帶動其他自立行為的機率就大大增加。觀念幽默與裝懶,多一點忙碌的母親,如何不再被「母性本能」壓得喘不過氣?面對滿屋子待辦事項,用點「調皮、找樂子」的心情與智慧,有助為人父母者改頭換面。淡江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曾帶女兒看「灰姑娘」芭蕾舞劇,沒想到女兒就此愛上角色扮演,經常要求媽媽配合演出。角色從天使、王子或南瓜都有,直到有次,她被女兒指定演「壞後母」,發覺那真是一次「愉快無比的演出」。她回憶,壞後母只要插著腰、動動嘴,就能「天經地義」要求女兒收好玩具、吃飯不得離席。即使心有不甘,但她只需提醒「灰姑娘要聽從壞後母指令」,女兒便會認命呈現女主角前半期卑微無奈的遭遇。「既然當『壞媽媽』可喘口氣,現實中為何要處處受限於『好媽媽』的框架?」那次經驗,讓柯志恩幽默寫下「完全惡媽守則」一文,鼓勵媽媽抽離油麻菜籽形象,優雅的撐把洋傘,走在孩子後面。「絕不多做」守則提到,幫孩子多做一點,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影響往後大肌肉小肌肉甚至大腦發展,這個罪可擔不起。所以千萬克制點,不要手癢!更重要的是提醒父母不必與「完美主義」畫上等號,適性的「馬馬虎虎」才是生活最佳狀態類似這種「懶父母教出好小孩」觀點,黃倫芬詮釋,可說是一種「策略性的懶」或「裝傻」,多留點機會讓孩子自己負責,你會發現孩子的潛力,其實超乎你的想像。觀念適性適齡,標準低一點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年齡呈現正相關,在生活訓練時應該給予適齡的挑戰。與其要一個二至四歲的孩子幫忙洗碗拖地,不如先從排碗筷、拿報紙、擦桌子等簡單的練習做起。不妨事前幫孩子準備合適的工具,例如小刷子、小塊抹布、兒童圍裙等,讓孩子做起家事來更順手。此外,事前大人可先示範一遍,教導步驟和要領。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林佩蓉強調,培養小小孩的良好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父母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以及能「忍受」一段混亂期的心胸。如孩子想抓著湯匙吃飯,有些長輩或外傭會因小孩容易把飯菜掉滿地,增加善後清潔工作負擔,乾脆自己餵比較省事;有些則肇因不信任,哄著孩子「你不會拿,大人才會」而阻止動手。事實上,像舀湯、扣扣子等肢體精細動作,都需透過日常反覆練習才會純熟。林佩蓉建議,父母應善用孩子每一個「我想學、讓我試試看」的時機,順水推舟讓他練習,並把腦筋花在「如何減少後續麻煩」上,才是根本之道。像怕孩子吃得亂七八糟,可在桌上或地上鋪報紙,方便收拾;若覺得孩子舀液體的能力還不好,可先給他小米果等固體食物練習,掉在地上也較易清理。面對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大小孩,家長要懂得分封「領地」,並適度降低預期標準,學會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主動做事的動機,才能適度放手,有效減低衝突人稱「家事女巫」的林素芬舉例,如經常成為家庭衝突點的「襪子」,一定就有家庭成員不會乖乖放到洗衣機旁,她的解決之道就是「買個漂亮的垃圾桶放在客廳或浴室,讓大家就近丟」;嫌配對襪子很麻煩?她就一次買同樣顏色二十雙,「媽媽時間寶貴得很,不能把時間都花在配對襪子上,」她這樣告訴孩子;孩子房間總是亂七八糟?她的應對之道就是「亂裡面,別亂到外面」的界線,由小孩自己負責面對自己房間髒亂的結果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林素芬愈來愈體會到:只要確認孩子「非不會也,只是不為也」,那麼唯有激發孩子自己想改變或學習的動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林素芬當年從連洗衣服都讓同學傻眼,變成今天知名的家事專家,就是在擔任日商公司祕書時,接觸到日本《家庭畫報》雜誌後,書中一頁頁精緻無比的文章與照片,激起她追求美好生活的動機與熱情,成為她鑽研各式家事妙法的動力。四道步驟,循序漸進放手以上四個觀念,有助大人跳脫「幫孩子=愛孩子」的思考陷阱;但究竟有哪些行動步驟,才能讓放手過程更順利?在童軍教育領域超過三十年,台北市綜合活動輔導團輔導員陳君健,詮釋教學與教導的過程為「經過嚴謹設計的放任」。無論是教學生或自己的兩個孩子,她都秉持「規則|見習|實習|試做」四步驟。如以教孩子搭公車為例:步驟一  規則|事前清楚說明。在家中說明整個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這個過程有可能是從日常聊天中慢慢累積,重點是大人要「耐煩」回答孩子提出任何的疑問。步驟二   見習|大人示範,孩子觀看。此階段由大人帶著孩子同行,大人說明自己每個步驟的用意,小孩專心觀察。透過見習過程,有助於孩子具體了解先前獲得的知識。步驟三   實習|孩子領導,大人觀察。此階段也是大人小孩同行,但角色互換,由孩子發號施令、自己決定,大人在過程中只觀察,就像路人甲般跟在孩子後面。除非過程中嚴重危及道德或生命,否則所有評論都等下車後才進行。步驟四  試做|交給孩子,大人驗收。此階段,大人不隨行上同一輛公車。若仍不放心,可騎車跟在公車後面,或是直接前往目的地驗收成果。透過以上四階段過程洗禮,家長較能「心安理得」放心放手。透過循序漸進的放手過程,讓孩子一步步累積對自己的信心,大人也一步步累積對孩子的信任。 
﹦﹦﹦﹦﹦﹦﹦﹦﹦﹦﹦﹦﹦﹦﹦﹦﹦﹦﹦﹦﹦﹦﹦﹦﹦﹦﹦﹦﹦﹦
★原文出自:可可的隨想世界http://angela700422.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