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晨下著細雨,我匆匆整理好後出門搭車
參與期待已久的哲學工作坊,要探討的主題為"我是誰"
上午原本要授課的老師因為要參加告別式
因此與下午的老師掉換
因此上午我們開始做活動
從"身"探討自己,並與在座其他學員分享
有趣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裝扮.擁有等等都有不一樣的看法
大家都很具獨特性
我想這種特別的點所慢慢組成的今天這樣子就是與別人不同的"我"吧!
我們這次只探討的是"身"
下次會繼續探討"心"與"靈"的部分
中午休息時我問老師
這次的"我是誰"只考慮了"自己認為的自己"
那別人所認為的我呢?是不是要如何的納進來
因為別人所認為的我以及我所看到的我是有所差距的
那中間要如何整合已找到真實的那個我???
下午上課時老師提到
"自省"是一種間接的觀察
就像你可以直接看到別人,但是要看到自己卻必須透過鏡子的反射
沒有人可以直接看到自己,透過鏡子便是一種間接的觀察
也因此自己所認為的自己應該存在自己所看不到的面,就是盲點吧
老師後來果然提到
要知道自己是誰與和世界的關係是怎樣的
便要走出去與人接觸
透過人間接的看到自己................
但是要如何加上自己所認為的自己,如何整合呢??
老師提到上午不能前來的原因是因為要參加學生的告別式
也因此談到了生命有限的問題
某個哲學家提過"生命是荒謬的"
當生命為有限,那人又為何會被生到這世上呢?是有一個原因嗎
於是便又可以提到"存在的意義"以及"我是誰"探討的重要性了
我則突然想到,不久前在書上看見
安東尼羅賓為了安慰兒子所做的一番陳述(他兒子為了同學逝世而難過)
他說人消失了並不代表不存在,只是你看不見了而已
就像毛毛蟲
毛毛蟲長到一個程度,它會變成一個繭,其他毛毛蟲會以為它"消失"了
如果剖開繭,也一樣找不到毛毛蟲的蹤跡
這時候毛毛蟲同伴們都以為那就是消失了
但是過一段時間
當繭破了它會變成一隻會飛的蝴蝶
而其他在地上的毛毛蟲同伴會知道那是原來的那隻毛毛蟲嗎?
不會
因為他們看不見原本的毛毛蟲了
他們認為蝴蝶是另一個生物呢
我很喜歡這個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