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當孩子漸漸長大

今日陽光普照,溫度又適中
很適合出外活動,朋友來電約帶孩子們去騎車

我整理了一下
便帶著兩個娃兒出門了
陪著老大跑跑跳跳,彷彿回到兒時,好不歡樂
有多久,沒有像個孩子一樣在陽光下奔跑了
不擔心時光浪費,不擔心形象,不擔心紫外線.............

我突然想到早晨看了還來不及回的朋友的信件
有個朋友敘述她的兩個女兒
她說記得第一次送大女兒去上幼稚園,當她轉身說掰掰的時候,做媽媽的眼框不爭氣的掉下淚來
我看著女兒,看她開心的與友人的大兒子一起玩樂
我想有一天,當她站在幼稚園們口時
我的眼淚也會不爭氣的掉下來吧
我也許需要調適當孩子不再認為待在妳身邊是最有趣的時候,那種複雜的感覺

記得不久前,住在附近的友人,她有個女兒
到了四足歲也未上學
友人說她想送公立幼稚園,那要排隊要抽吶
沒幾日後她幽幽的對我說"候補那麼多還能排到,這下我沒藉口不讓她上學了"
看得出來她是憂大於喜

好在孩子很快適應了環境
她在幾次偷偷到校看女兒被老師下通牒後,也漸漸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我能體會這種心情
這年頭反而都是媽媽在幼稚園前不捨掉淚阿~~~
社會現象反映在各大雜誌中
親子專欄的內容有多數再提醒父母要適時的"放手"
放手讓孩子自己適應她的世界,那她才有機會成為更完美的人,青出於藍的人
那做父母的呢?有不少人認為孩子大了就離家,那為何要做父母呢?
除了天倫之樂
我想就是一種對社群的盡心吧
創造一個好的人,協助她發展成更棒的人,當她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時候
這也是做父母們的一項功績,一個成就呀

腦海中突然浮起很久以前背過的一句話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當初唸的時候一頭霧水
現在悟出其中道理後,回頭找尋適切的文字
才發現原來在百年前就有偉人創造這幾個美妙又貼切的文字了
好的價值觀 才能時空不變 亙久彌新
這就是所謂永恆的存在吧!!

2011年5月27日

朋友

最近收到幾個朋友給我的信
有的遠在家鄉
有的忙於工作

這些在不經意中 認識的朋友們
或許只在一起上過一門課
或許只參加過一次活動
或許曾有一段同窗之誼
也或許在月子中心時一起經歷生孩子過程的"鄰居"

雖然時間空間不允許時常見面接觸
但是藉由他們給我的回應 一封封用心抒發的電子郵件
我知道有好多人 跟我一樣
在生活的點滴中 曾有同樣的反應 同樣的感觸
同樣的悸動

祝福大家

夏卡爾畫展




昨天全家人一起去看了一直很想去看的

夏卡爾畫展
三月初就聽說這是櫻桃小丸子最最喜歡的畫家
然後接著就聽說他是以愛為名的畫家
喜歡色彩

也善於運用色彩


前幾次的畫展

大概是受了梵谷的畫風影響

總覺得想看看點不同感覺的畫

不再那麼灰暗

不再這麼描繪生活的苦悶

也不再是那麼多黑白素描



昨日一見 果然耳目一新(只有目啦...)

夏卡爾的畫作 在在彰顯他的幸福 他的愛

不可思議的濃烈情感

不可思議的宣嚷他的幸福



無怪乎他以炫麗的色彩

向世人展示著他幸福的人生

這的確是與其他畫家那種苦澀的人生截然不同之處



我注意到夏卡爾 是位猶太畫家

剛好幾日前

才看完猶太人在一次世界大戰遭受迫害的情景

那集中營 那波蘭殘害事件

讓我一直咕噥著 要老公下次別選這種題材

偏偏 他對世界大戰的歷史興趣濃厚



這位猶太人 沒有其他猶太人的悲慘遭遇

他娶了妻子 還有一個女兒

由於他的第一束鮮花 是由妻子送給他的

也因此在這位浪漫畫家的畫中 常常出現花束


再一點與其他著名畫家不同之處

夏卡爾的畫在他有生之年 就已經在美術館展示

在他於活著時 就獲獎受到肯定

他無疑是個幸福快樂的畫家


享年98歲 直到最後都還在作畫


傳給是人那永久留存的愛的宣言



後記

結束後 我們"擠"進去紀念品區

逛來逛去 沒看到什麼實用的東西

老公買了一福"生日"畫作的大拼圖

我則帶了一個的小掛飾 不約而同是"生日"畫作

這幅畫的背景 是在家裡

主題為一對愛侶的深情

我想將它掛在手提包上

不管走到哪裡

永遠都可以記著有個溫暖的家在等著 在支持著吧

我將想法告訴老公

他靦腆的笑了笑



我還選了一個想送給弟弟

畫作名為"我與故鄉"
故鄉對夏卡爾的影響很深

他的出生 他的培育 以及初始對他賞識的伯樂


在成長階段

我對弟弟的照顧也許不足 讓我覺得歉疚(事實上他照顧我居多^^)

將這個掛飾送給他
代表家對他的關懷與支持
也祝福他人生中遇到數不清的伯樂


接下來夏卡爾會到台中美術館展出

台中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喔!


哲學講座~哲學落實於品格教育

這幾週的哲學諮商,我們以蘇格拉底咖啡館的座談方式進行
老師找了間小會議室,還叫上了點心以及熱咖啡
裡頭有3張長沙發1張單人沙發
我們就這麼圍著長會議桌,開始蘇式對話
一開始的議題為生死學
生命是短暫或是永恆,
如何讓自己感覺”這輩子我值得了”

然後談論著名的哲學教授自己面對死亡
從一開始的害怕到後來的透悟
談著名的電視主播得了罕見的漸凍症
但是嫁給了哲學教授,如何過著自己的人生

我將上周看過”最後14堂星期二得課”的心得提出來分享
永恆的意義在於對別人所在的那些影響吧
像是莫迪教授對米契的影響
像是”布魯客林有棵樹”書中作者說的
即使她的爸爸過世了
但是他仍以某種方式存在著
他每次回家唱的歌、他在孩子們心中的影像以及
他兒子(作者的弟弟)臉上身上翻版的樣貌

那是種讓人一想起來
就覺得他是個很棒的人的感覺吧

下半段我們討論一個實例

討論的個案,基於道德問題,不能帶在外提起
我們討論著個案中的各個人物
探索藏在事件背後那個神祕的淵源以及主要的價值

末了 同學提起了一個很棒的回饋
她說我們即使處在同一空間,卻身處不同的世界

我很能認同
我們都有著不同的初身 不同的生命經歷 不同的經驗
透過不同的雙眼 看到的當然是不同的世界

包容別人的世界 然後重要的是如何對世界作最好的詮釋

這幾週哲學諮商的課程結束後,該所學校的講堂舉辦一連串的品格教育
對象是所有的老師,恰巧是哲學諮商的ㄧ位老師辦的
於是我們下午沒事的人也可以留下來參與
其內容正是哲學議題
下午一點到五點的時間
由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講授,感覺上內容實用又有趣
上周還送兩本書”通往自由了七堂課”、”獲取幸福的八堂課”
均是由林教授主筆

他們似乎想效法中國哲學家孔子 親身推廣教學
將哲學以品格形塑 落實於生活

2011年5月11日

女兒談到她爸

最近大女兒可說是進步神速,突飛猛進
以往女兒總是乖巧的陪我看各種影集、電影
最近情況開始變得大不同
她開始有她自己喜愛的節目與DVD了
“媽咪~我們來看巧虎!!”
“喔~~我們來看犀利人妻吧!”
“不要~~要看巧虎”
然後她便逕自播放起DVD(現在的小孩還真會使用電子設備)
再不然就是會
“媽咪~~看我們這一家”
“不要吧~~我要看艾莉的異想世界”
“哇嗚~~可是這一家很好看”
“艾莉的異想世界也很好看阿!!”
“不要~~不要~~~”她開始祭出哭功
“輪流啦~~應該換媽咪了”
“不要~~不要~~~”開始大聲了…
“不然….我給妳巧克力妳讓我看艾莉”(不建議這種賄絡模式…實在是沒法了!!)
突然間她表情倏地緩和~~帶淚的臉龐在抽蓄間說”好~~好~~~”
下一秒就見她開心得把電視遙控器與DVD播放機的遙控器雙雙交到我手上

正在等待播放的空檔
電視畫面剛好出現一個廣告
是王立宏代言一個甚麼商品的廣告
每次這個畫面一出現….女兒馬上會跟我說
“這個這個好像把拔~~這個好像把拔”
哇阿~~不得了了~~老公在她心中的形象可好了
真沒想到她才兩歲不到半…..
我暗忖等會老公下班要跟他說這個絕對會讓他開心的點

ㄧ晃眼 兩集都看完了
哇~~時間晚了呢
“奇怪~~怎麼還沒回來呢??我打電話看看”
我自顧自著說著,一邊找手機….
女兒跟著坐到我身邊
“把拔比平常晚了15分鐘喔!!”說著我邊撥出電話
“喔喔~~要打屁股了喔~不乖~~等下打~~等下打!!!”
女兒睜著圓眼煞有其事的跟我說……

鑰匙轉開門的聲音這時響起
女兒一邊跑向玄關一邊喊著
“打屁股了~~你要打屁股了~~”

女兒的情話

女兒的情話

婚後幾年,我常掛在嘴邊的問老公
“有沒有很愛我呀?”
事實上我只是沒事好玩愛問而已
但是他可嚴肅的很,每次會轉過頭來正眼看著我
“當然呀~~我當然愛妳~~這還需要問嗎?沒有疑惑就不需要問嘛!!!放在心裡就好啦!!這樣問出來就好像怪怪的”
喔喔~~男人家=無趣

Lia剛呀呀學語的時候
我轉而教女兒
“我愛妳~~妳有沒有愛媽咪?”-à仍然很愛問
“有~~有~~愛媽咪”

等她大了 機哩咕嚕可以講一串的時候
沒事她就會突然跟我說
“媽咪我愛妳~~Lia愛妳”一邊笑臉貼上來
“我也好愛妳喔”
“Lia愛媽咪”
“媽咪也好愛Lia喔”
這樣重複個幾回
老公在旁邊終於受不了了
“那我呢~~那我呢?”他問
我們母女倆斜眼看過去 奇怪 這傢伙不是甚麼愛不用掛在嘴邊派嗎?
“我也愛把拔~~~”
看老公笑得跟甚麼一樣

然後
他也開始變成一個想聽甜言蜜語的時候就會說“妳有沒有很愛我呢?”(事實上,這並非疑問句,而是開頭句)的人了
孩子能改變的力量可真不小

2011年5月8日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母親節前夕
星期六我放假一天
早晨前往既定的哲學諮商課程
下午受友人之約一同看了果陀劇場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同名的書籍我在幾年前看過了
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感受
也許是因為人生閱歷還不夠深的關係吧
老公則非常喜歡這本著作

果陀剛推出這個劇場時
老公就很有興趣 直說想去看
我則疑惑的回應”可是這不就是兩個人在演而已嗎?”

我們後來在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廳前的咖啡站見面
太陽閃耀 兩個媽媽很不容易的各自放下孩子們
享受一下 玫瑰奶茶的芬芳 與自由廣場的感受

到了進場時間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是一個學生米契在畢業16年之後,偶然看見以前的社會學老師莫利的訊息
與之聯絡並得知教授得了”漸凍人”的病症…幾個月後就會結束人生

莫利決定用最後的餘生教會米契人生的真義

每個星期二 他們會面 對談
談生死 人生 愛 工作 與寬恕
很感人 即使只有兩人的演出
但是演員們演活了兩位主角 感動在場所有觀眾
我旁邊的女生們都流淚了呢

莫利一開始就說了”人生重要的意義是與他人建構關係的過程”
我最喜歡的兩句台詞
“生命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不斷付出自己給予他人的影響會使你永恆存在”(類似這個意思…記不住整句)

他成功的實現他的想法
他帶給米契的影響 深遠至久
最後 莫利要求米契往後仍在他的墓前對談
米契疑惑”你要如何在回答我的問題呢”
“那麼…就換你來說 我來聽”
到這裡 全場淚流滿面

莫利逝後 米契說著
即使他已不在身邊
但他的聲音 他的影響 他給他的忠顧
他走在山間 感受微風吹過
都彷彿莫利就在身旁
他活在他所影響的每一個人的心

後記

上週 友人突然說有場舞台劇要找我一起看
原本是他們夫妻要去看的
無奈她老公有事
同天 友人的老公也跟老公提到過此事
老公便攬下照顧小孩的任務 讓我外出整天
感謝上天給的這個母親節禮物
也感謝友人
感謝老公^^~~~

2011年5月4日

愛的教育? 打罵??

昨天下午受友人之邀
到她家裡下午茶

她對煮咖啡很有一套
拿鐵加上綿密的奶泡
加上她家有個美術監製(拍電視廣告的)的老公
環境好似在咖啡館中

友人和我年紀相仿 同樣兩個孩子
我們談天說地 孩子們則在遊戲房裡玩耍

這一回 談到了教養

她有兩個男孩 我有兩個女孩
但我們都不打算再有第三個

生養簡單 但是教育與對待很難
這是品質問題

"只有老大的時候,照護的品質如果是100分,老二出生了,兩個孩子都是能做到70分"
"我同意...即使只做到70分...但媽媽已經透支了...母親的個人生活品質也下滑中"

我們兩相視而笑

她繼續說
"有時候一忙,孩子又在搗蛋時,就會吼他也會處罰他"
"恩~24小時都在照顧的媽媽很容易會這樣,我也會這樣,但是過會兒就會開始後悔~~~因為想想其實她還只是個幼兒,發脾氣其實無益"
"恩恩~~多數其實是母親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吧,所以要克制才行,但是我初始用愛的教育...受到很多挑戰"
她以前與公婆同住...孩子搗亂時...婆婆會說她沒在教小孩
"後來我會打孩子只是為了給婆婆看....讓她閉嘴"
"喔喔~~上代的教法多數是這樣的...他們可能忙...加上生養多...習慣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遵從"

但是...這種方法現在開始遭遇挑戰了
有更多數年輕父母 使用愛的教育
事實上 打罵的教育可以說是較簡單
當孩子不按照妳希望的去進行時(例如該睡了卻還想畫圖...吃飯時間時用筷子玩的到處都是)
傳統教法會罵...再不聽就打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使孩子遵從 但是對她們的心靈與性情會造成一定影響

當我們是成人時
即使意見和別人不同 也不會被他人打
因此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理念 知道自己的意見是被尊重與重視的
西方社會視孩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她可以自己有意見 而我們也需要重視她的想法
當孩子的意見是不"適合"的呢?
那時我們需要用方法與之溝通 就像在成人世界中一樣
我們不可能因為朋友意見與我不同 就打他???

這需要花更多心思去溝通
需要更多心力去讓孩子了解
需要更多耐心平靜自己 而非只是簡單讓情緒爆發

從旁人看來的不打不罵 其實包含更多比打罵更難的點在裡面
只是大家看不見而已

我只能說 打罵誰不會 這是簡單又直接的
不過長期如此 會影響孩子的自尊 對事事的好奇(不做不錯)
以及對自己的信心

父母的角色或許是從旁協助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
而非為她規定這個世界
保有她自己的信心與好奇心是很重要的
因為連我們自己 都還未了解全面的世界
不是嗎?

期待有一天 他們比我們發現得更多 更廣

友人最後終於說服她的公婆
讓她獨立教養 也在外成立小家庭

2011年5月2日

中國哲學家~關於孔子

這個週末十分忙碌
上了久違的哲學諮商課程後 便趕赴朋友孩子的生日會(老公跟孩子都已經先去了)

本次課程內容
原先以為會沒什麼興趣
沒想到 還挺有意義的
老師介紹了孔子的思想 他的語錄
以及孔子終其一生修身的原則等

從孔子的觀點談修養...談價值觀....

這裡所提"決定行為方向的基礎,有智慧的生活之道便是依據著合理的價值觀"

課程內容觸動我心中的一塊 想成為更好的人的那一塊
於是開始對孔子產生興趣

我曾經想要成為更好的人 當然現在也是
但是更好的人 是指哪方面呢?
地位更高的人?
賺更多錢的人?
旅遊閱歷更豐富的人?
更慈善的人?
還是更和藹的人?

有了孩子之後 成為母親
我更想朝著變得更好邁進
未婚時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
內容大概是"讓你不會後悔的10個忠告"之類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永遠再孩子面前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是這樣嗎?
在家人面前 不是只要呈現最自然的一面?
人性最自然的一面?

爾後
在我成為母親 開始仔細閱讀親子雜誌
一位親職作家所寫的觀點也正是如此
他說"成為孩子眼中最好的人"

這讓我想起
讀過的大人物傳記 或是成功人士的自傳
常常都會有一篇談及"母親的影響"
前一陣子剛看的
何飛鵬也曾在書中論及他母親的性情.個性給他帶來的影響

因此我想 母親這個角色
是頂需要慎重以對的吧!

這正是所謂身教重於言教
更好的人
是哲學所重視的精神 涵養更高的價值觀吧

孔子談禮
類似 說話不談隱私

孔子的自我修鍊在四絕"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意指為"不憑空猜測(自作聰明)
不堅持己見
不頑固拘泥
不自我中心(膨脹)
孔子談真誠的人格展現

即使在人群之中也要懂得真誠的自已
--->自我與良知是他人看不到的,只有自己知道,妳怎麼面對這一塊,個人不良的部分通常自己不願面對,一但跑出來,大多人會找各式各樣的藉口來處理內在的東西,怪他人而不自省

孔子讓我們知道
人面對自已的時後應該如何去思考與面對人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