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中國哲學家~關於孔子

這個週末十分忙碌
上了久違的哲學諮商課程後 便趕赴朋友孩子的生日會(老公跟孩子都已經先去了)

本次課程內容
原先以為會沒什麼興趣
沒想到 還挺有意義的
老師介紹了孔子的思想 他的語錄
以及孔子終其一生修身的原則等

從孔子的觀點談修養...談價值觀....

這裡所提"決定行為方向的基礎,有智慧的生活之道便是依據著合理的價值觀"

課程內容觸動我心中的一塊 想成為更好的人的那一塊
於是開始對孔子產生興趣

我曾經想要成為更好的人 當然現在也是
但是更好的人 是指哪方面呢?
地位更高的人?
賺更多錢的人?
旅遊閱歷更豐富的人?
更慈善的人?
還是更和藹的人?

有了孩子之後 成為母親
我更想朝著變得更好邁進
未婚時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
內容大概是"讓你不會後悔的10個忠告"之類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永遠再孩子面前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是這樣嗎?
在家人面前 不是只要呈現最自然的一面?
人性最自然的一面?

爾後
在我成為母親 開始仔細閱讀親子雜誌
一位親職作家所寫的觀點也正是如此
他說"成為孩子眼中最好的人"

這讓我想起
讀過的大人物傳記 或是成功人士的自傳
常常都會有一篇談及"母親的影響"
前一陣子剛看的
何飛鵬也曾在書中論及他母親的性情.個性給他帶來的影響

因此我想 母親這個角色
是頂需要慎重以對的吧!

這正是所謂身教重於言教
更好的人
是哲學所重視的精神 涵養更高的價值觀吧

孔子談禮
類似 說話不談隱私

孔子的自我修鍊在四絕"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意指為"不憑空猜測(自作聰明)
不堅持己見
不頑固拘泥
不自我中心(膨脹)
孔子談真誠的人格展現

即使在人群之中也要懂得真誠的自已
--->自我與良知是他人看不到的,只有自己知道,妳怎麼面對這一塊,個人不良的部分通常自己不願面對,一但跑出來,大多人會找各式各樣的藉口來處理內在的東西,怪他人而不自省

孔子讓我們知道
人面對自已的時後應該如何去思考與面對人生事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