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受友人之邀
到她家裡下午茶
她對煮咖啡很有一套
拿鐵加上綿密的奶泡
加上她家有個美術監製(拍電視廣告的)的老公
環境好似在咖啡館中
友人和我年紀相仿 同樣兩個孩子
我們談天說地 孩子們則在遊戲房裡玩耍
這一回 談到了教養
她有兩個男孩 我有兩個女孩
但我們都不打算再有第三個
生養簡單 但是教育與對待很難
這是品質問題
"只有老大的時候,照護的品質如果是100分,老二出生了,兩個孩子都是能做到70分"
"我同意...即使只做到70分...但媽媽已經透支了...母親的個人生活品質也下滑中"
我們兩相視而笑
她繼續說
"有時候一忙,孩子又在搗蛋時,就會吼他也會處罰他"
"恩~24小時都在照顧的媽媽很容易會這樣,我也會這樣,但是過會兒就會開始後悔~~~因為想想其實她還只是個幼兒,發脾氣其實無益"
"恩恩~~多數其實是母親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吧,所以要克制才行,但是我初始用愛的教育...受到很多挑戰"
她以前與公婆同住...孩子搗亂時...婆婆會說她沒在教小孩
"後來我會打孩子只是為了給婆婆看....讓她閉嘴"
"喔喔~~上代的教法多數是這樣的...他們可能忙...加上生養多...習慣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遵從"
但是...這種方法現在開始遭遇挑戰了
有更多數年輕父母 使用愛的教育
事實上 打罵的教育可以說是較簡單
當孩子不按照妳希望的去進行時(例如該睡了卻還想畫圖...吃飯時間時用筷子玩的到處都是)
傳統教法會罵...再不聽就打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使孩子遵從 但是對她們的心靈與性情會造成一定影響
當我們是成人時
即使意見和別人不同 也不會被他人打
因此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理念 知道自己的意見是被尊重與重視的
西方社會視孩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她可以自己有意見 而我們也需要重視她的想法
當孩子的意見是不"適合"的呢?
那時我們需要用方法與之溝通 就像在成人世界中一樣
我們不可能因為朋友意見與我不同 就打他???
這需要花更多心思去溝通
需要更多心力去讓孩子了解
需要更多耐心平靜自己 而非只是簡單讓情緒爆發
從旁人看來的不打不罵 其實包含更多比打罵更難的點在裡面
只是大家看不見而已
我只能說 打罵誰不會 這是簡單又直接的
不過長期如此 會影響孩子的自尊 對事事的好奇(不做不錯)
以及對自己的信心
父母的角色或許是從旁協助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
而非為她規定這個世界
保有她自己的信心與好奇心是很重要的
因為連我們自己 都還未了解全面的世界
不是嗎?
期待有一天 他們比我們發現得更多 更廣
友人最後終於說服她的公婆
讓她獨立教養 也在外成立小家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